返回

2010年06月01日


打造出口型金融,跳出經濟怪圈

總裁點評 

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,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,但也出現了一些荒誕的怪現象﹕中國經濟越強勁,國際收支平衡表越漂亮,外匯問題反而會越嚴重,反過來給國內宏觀經濟造成的問題越大。為什麼會出現這些怪現象呢?本文認為是因為外匯管理政策與現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出現錯配。錯配的外匯政策被迫導致一系列怪誕的宏觀政策﹕一方面基礎設施投資嚴重不足,另一方面卻千方百計地限制外資﹔一方面實物經濟越來越開放,另一方面金融業卻越來越封閉﹔一方面實物經濟越來越市場化,另一方面金融管理卻越來越行政化。形成了宏觀經濟政策圍著外匯政策轉,大政策圍著小政策轉的怪事。要跳出這一怪圈,必須建立與新的經濟形勢相適應的金融政策體系,必須建立出口型金融。東英金融是順應中國經濟走向世界而成長起來的國際金融集團,也為中國金融業走向世界做了多方面的探索。我堅信,中國將會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,中國金融業也一定會在國際上舉足輕重。東英能夠參與其中,貢獻點滴,何其幸也﹗

- 張高波


中國正在發生一些奇怪的事情,其中最為奇怪的是,上上下下都認為,中國的錢太多了,不再需要外國投資,並逐步形成一套限制外國投資的政策體系。引起了海外投資者的廣泛關切。2月21日,香港恒隆集團主席陳啟宗公開呼籲,解決向內地的匯款問題。專案所在地政府,催促專案進度,但資金卻匯不進來。身處香港,我們感受到太多這樣的荒誕。難道我們真的富裕到不需要外來投資嗎?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外來投資者帶來的技術和經營理念嗎?當然,官員們會說,我們永遠歡迎有技術的企業,可實際執行上,會變成所有企業的尋租成本。一方面說錢太多,但另一方面,基礎設施和教育衛生投資卻嚴重不足。一場大雪,幾乎使半個國家陷入癱瘓,投資欠賬之可怕,可見一斑。資本過剩只是虛幻的假像,那是資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產物,而不是富裕到有錢沒處花的結果。世界上再發達富裕的國家,也歡迎外國投資(當然限制行業除外),我們有什麼資格和本錢推行如此高傲的政策呢?


我們理解,這一政策的形成脈絡是這樣的﹕由於不能讓人民幣升值太快,央行不得不一手買入流入中國的大量外匯,一手發放大量的人民幣,從而導致人民幣流動性過剩,進而推動CPI和資產價格大幅上漲。再加上投資過熱,限制外資進入便成了順理成章的政策取向。照此邏輯,下一步的政策應該是限制出口,因為出口也會導致外匯增加,進而增加人民幣供應。然而,這類政策是與制定政策的目的錯位的。通過惡化國際收支來減輕外匯壓力,完全是本末倒置。


整個看起來,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,在圍著外匯管理政策轉大政策被小,政策牽著鼻子走。經濟越強勁,國際競爭力越強,出口越多,外匯也會越多,人民幣投放自然就多。宏觀調控無法改變這一格局。宏觀經濟越熱,越需要調控,貨幣政策工具越沒有效力。為了給經濟降溫,必須限制人民幣供應。由於導致人民幣增加的原因,幾乎百分之百地是外匯占款,因此,不得不回過頭來限制外資。但是越這樣,人們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越大,越多熱錢流入國內,從而導致更多的外匯管制,並最終導致對銀行的信貸規模管制。


中國外匯太多是個現實問題。導致這一局面的原因,是僵化的外匯管理體制。長期以來,我們是個窮國,完全是窮人理財的思路。建立龐大的外管體系,把外匯牢牢控制在國內。這一思路已深入人心,並形成一套行為習慣和政策配套。亞洲金融風暴,又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體系。這幾年的國際形勢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但思路和政策卻未隨之改變。因此,產生了很奇怪的錯配﹕我們的經濟是外向型的,是兩頭在外,大進大出的;但我們的外匯管理體制卻是內向型的,只有進口,沒有出口,外匯只能進,不能出。完全沒有有效輸出資本的政策配套和人才儲備。因此,當一旦發現流入太多時,才發現出口太少,根本無法疏導和排洪,更談不上利用水來發電了。唯一選擇,只能是想辦法堵住進口。錢乃水也,治水不能靠堵,治錢同樣不行。外資是堵不住的。中國有上萬億的國際貿易,現在所有人都在想辦法把錢早些匯入大陸換成人民幣,靠目前的外管機製,看得住嗎?


由於貿易帳戶早已放開,想堵也沒有辦法。只能把精力放在限制外國直接投資上。這樣做,實在有點捨本逐末。第一,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外匯增加額中,所占的比例很小,影響微不足道。第二,外國直接投資在中國的投資總額中,所占的比例同樣很小,投資過熱跟外資的關係有那麽大嗎?集中大量行政資源,逐筆審查外來投資,著力點明顯有偏差。徒增行政成本和尋租風險。真正想炒匯的熱錢,會規規矩矩地按直接投資的形式報你審批嗎?管住的永遠是守規矩的老實商人。真正的遊資,是無法用審批來管理的。這是一場貨幣大戰。按照現在的態式,賭人民幣升值一方,沒有任何失敗的風險,因為政府開出了一盤讓所有人穩賺不賠的賭局,吸引千千萬萬的普通企業踴躍加入這場盛宴,國家豈有不輸之理。


解決這一問題,不能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,必須從大處著眼。


目前被普遍認同的一個辦法是,體制不做重大調整,加大對外投資。儘量將流入中國的外匯,再分流到海外。鼓勵中國企業,進行海外投資,在全球增持中國缺乏的生產要素。當然這需要大量的國際投資人才和商業化的體制保障。同時鼓勵中國居民投資海外,增加他們購買外匯的衝動,減輕央行的購匯壓力。海外投資有風險,但不投資海外,卻會引發上述的宏觀經濟風險。